他们是打工人员、杂货店主或下岗工人,却创造了别样的写作美学——
什么是草根诗人?他们生活在基层,文凭学历不高;他们是车间工人、杂货店主或下岗人员,但是,他们视诗歌创作为自己的生命,有一颗火热的诗心。
近年,余秀华等来自湖北基层的草根诗人,逐渐引起全国文坛重视,赢得大批读者喜爱。4月12日,来自黄石、潜江、宜昌等地工厂、乡村的10位草根诗人,以集束亮相文坛的方式,在武汉参加自己的诗集首发式。
写诗,是精神上的支撑
“60后”杨汉年来自潜江村镇,他没上过什么学,初中肄业后四处漂泊打工,如今回到潜江家乡,开了一家小小杂货店。镇上很多人都知道,这个杂货店主是一个将写诗当作自己生命的人。
4月12日,杨汉年赶到武汉,捧着自己刚出版的诗集《地下的果实》,激动得语音颤抖。他说,自己的生活曾非常艰难,初中肄业后偶然在家里桌子上,发现哥哥放在那里的几本外国诗集,他读到了荷马、歌德、拜伦等国外著名诗人的作品,他经常翻翻。直到有一天,他突然想,自己为什么不试着写诗?
1993年,杨汉年到海口谋生,在一家采石场干繁重体力活,他唯一的慰藉就是,读着从潜江家中带去的现代诗集。“写诗不能解决生计问题,却在精神上支撑着我面对生活。”杨汉年坚持写诗已近30年。
每天清晨,他听着闹钟起床,将杂货店开张,晚8时后才可以休息。杨汉年说,自己写诗基本在晚上,在手机上写下一些句子,就好像在暗处劳作一样,所以他的诗集叫《地下的果实》。
杨汉年当众念起自己的诗歌《经验论》:“到了吃午饭的时间/几个中年男人再次来到小店/买一种新上市/只有农民才会喝的促销酒……”
一边创业,一边创作
武昌造船厂车间工人乔书彦,他的诗集《南来北往》有着可贵的厚实,但说起创作经历,只有“坚持”的简短话语。
电力公司检修人员马小强,2002年写的诗《我生活在有风的日子里》,意外获得武汉大学“第20届全国大学生樱花诗赛”一等奖,从此走上诗歌创作之路。他说,在生活中写诗,旁人会认为你比较奇怪,单位也可能会认为你“不务正业”,但他依然不断地写出新诗。
诗集《诗和远方》的作者吴开展,与马小强的感受却不太一样。他说:“我就是因为写诗,这两年被好的企业不断聘用。”
黄石下岗女工刘素珍,一边创业开餐馆,一边写诗搞创作。这次,她出版了诗集《贴身的温度》。
来自钟祥的乡镇初中老师鲍秋菊,利用课余时间,写出了诗集《身体里的月光》。
湖北省作家协会大力扶持草根诗人,历经两年时间,面向全省征集,从150多位草根诗人的1万余首诗篇中,挑选出这10位诗人的1200首诗歌,出版了10部诗集。
别样的写作美学
在湖北各地,活跃着大量草根诗人。以潜江为例,该市写新诗的人有700余人。近年,潜江诗人出版诗集100余部,每年在《诗刊》《青年文学》《星星》《诗歌报》《诗选刊》等全国专业文学、诗歌报刊发表诗歌1000余首,30余名诗人在全国诗歌赛中获奖,多名诗人入选国内多种诗歌年度选本。潜江许多诗人跻身国内优秀诗人行列,在省内、全国得到广泛认同。
随着微信、微博等网络工具盛行,诗歌传播的范围和速度,超越以往任何时代。工人、农民等来自基层的“非专业”诗歌写作群体,其自发的、直接与生命体验相关的原生态写作,创造了有别于专业诗人的写作美学。
湖北著名诗人张执浩说,这10位草根诗人生活在基层,长期坚持写诗,其10部诗集反映了新世纪以来湖北基层诗歌写作者的水平,体现出对现实的强烈关怀意识。(湖北日报)